close
分類:登山健行
2011/02/26 22:02

 



三貂嶺和大粗坑古道位於瑞芳猴硐地區、猴硐原是北台灣重要產煤地、隨著煤業沒落、人漸漸散去、就像多數偏遠地區聚落一樣、只剩下老人家了、猴硐山區中幾條古道也被隱身了數+年。  猴硐也是名導演吳念真的故鄉、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和王童的「無言的山丘」故事背景和片中的礦坑風情皆在這煤礦小山城-猴硐。

猴硐小山城風光明媚、純樸安祥

猴硐是名導演吴念真的故鄉

三貂嶺和大粗坑古道行程真是一波三折、從去年10月因雨一延四延、一直到2/25日才成行、我們在7.30分一秒不差從東三門出發、約九點多抵達「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停車場、此博物園區原為瑞三礦業的整煤廠、因煤礦已停產而將此處改為博物館、館內保存了當年採煤的設備和圖片、並有詳細導覽解說讓参觀者細細品味過往的輝煌歷史。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趙國良領隊今天規劃的行程是從大粗坑步道上、由金字碑古道出。大粗坑步道全長約1.6公里、古道入口處有一座石碑、往前方山壁上看、可見一長而高的「菜刀崙」瀑布懸掛在山間、水從山壁傾瀉而下發出轟隆隆的聲響、山間景色怡人。大粗坑古道經過整修後、古味全失、取而代之是水泥板鋪城的階梯、步道整理得很好、沿途山櫻花盛開、美景處處讓人目不暇給。步行大約400公尺後抵達一處廢棄的「大山國小」分校、國小旁邊是一間廢棄的古廟「大德宮」、我們在此休息並等候落後的隊員、領隊趙國良貼心地煮咖啡讓大家暖暖身體、此時忽然開始飄起小雨、山區也漸漸起霧了、我們繼續前行、古道沿途草叢中處處可見荒廢古厝的斷垣殘壁、據記載、在礦業黄金時期、此地聚落有多達千戶人家、古道天梯前方還有一間荒廢的兩層樓小洋房、看來這戶人家當年在此聚落一定非富即貴。

大粗坑觀光步道入口、山壁上懸掛著瀑布

步行前往大粗坑步道入口處的路上

沿途盛開的吉野櫻

早開的杜鵑花

懸掛在山壁上的「菜刀崙」瀑布、水量豐沛

煤業沒落後遭廢棄的大德宮和大山國小

大粗坑古道沿路坡度不大、相當平緩好走、只是天雨路面滑、大家除了忙著看美麗的山景、還得步步留神。  登上百來階的天梯後、接上102號公路繼續向右行走、公路上很安靜、不見有車子經過、天氣晴朗時、這條公路是單車族的天下。從公路上遠眺的視野極佳、此時雨勢越來越大了、天陰沈、北風凄冷、怱見遠遠的山崖平台上立一涼亭、大家趕忙加快脚步到此避雨並享用午餐。 此涼亭名為「不厭亭」、從涼亭平台上可以360度遠眺眼前景觀、群山峻嶺盡收眼底、山巒起起伏伏、 重重疊疊、綠意蔥瓏、翠谷交錯、美不勝收!再附瞰山脚下景色、山谷綠林中隱藏著若隱若現的聚落遺址、如此美麗景緻令人百看不厭、此亭因而取名為「不厭亭」真是再貼切不過了。「不厭亭」不大、今天卻差一點被我們擠爆了、因兩勢不小、我們30多人全擠在裡頭吃礦工便當、人多東西便好吃、每個人都把便當吃得一乾二淨!

從不厭亭附瞰山脚下景緻和聚落遺址和天梯

30多人擠在「不厭亭」內吃礦工便當

不厭亭

遭廢棄的小洋房、風華不再

沿著公路往下走再轉入金字碑古道、此古道位於淡蘭古道上、屬淡蘭古道的一部份。金字碑古道和大粗坑古道最大不同處為前者是一條林木茂密的山林步道、植被豐富、具有原始森林的形態、山路相當崎嶇、常有雨和濃霧。走過一小段斜坡後抵達鞍部平台、平台上有一座中式紅柱綠色琉璃瓦的「探幽亭」、此處展望極佳、可眺望猴硐小鎮、瑞芳甚至基隆地區。「探幽亭」旁有旗杆座遺址、涼亭前方有一座字跡班駁難以辯識的「奉憲示禁」碑、此碑立於咸豐元年五月 (西元1851年)、至今已有160年之久、碑高4台尺、寬2.2台尺、屬國家三級古蹟。據記載、立碑緣於古道開闢後、民眾為私利、任意砍樹開墾、古道無樹木遮陰、使得往來商旅難忍夏季酷熱、因此立此警告碑禁止亂伐樹木、並提醒嚴防古道上出沒之盜匪、「奉憲示禁」碑算是少見的體恤人民的人情味石碑、也可能是台灣最早的一塊環保石碑吧!

奉憲示禁碑上滿佈青苔、碑上字跡班駁無法辨識了

我們的行程是由大粗坑步道進入、由金字碑古道出來、全程3.5公里左右

金字碑古道上林木茂密、森林原始

古道導覽圖

古道原始、天雨路滑

古道石階濕滑、崎嶇蜿蜒

金字碑古道

林相優美的金字碑古道入口也是我們的出口處

金字碑古道原是平埔族人狩獵山徑、古道全長約1.7公里、山路蜿蜒崎嶇、從「探幽亭」沿著古道往下行走約600公尺處便是金字碑遺址。金字碑建立於同治13年、是當時的台灣總兵劉明燈欲取道三貂嶺古道以巡視宜蘭、因山路地勢雄偉險峻、行路艱難、於是在山壁上提七律詩一首以鎮嚴峻氣勢、並貼上金箔、故被稱為金字碑、碑高240公分、寬145公分 、氣勢磅礡、碑文內容是: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穿雲+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

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在山壁上的七律詩、貼上金箔、故被稱為金字碑

劉明燈在同治 13年率兵北巡時、在今日的草嶺古道上也曾提了「虎」字碑和「雄鎮蠻煙」碑以驅邪蔽瘴、走過草嶺古道的山友對這兩座石碑都不陌生。

草嶺古道的「虎」字碑(98年遊草嶺時拍攝)

草嶺古道上的「雄鎮蠻煙」碑

從金字碑往下走約數百公尺便到達古道出口了、出口處有一座「淡蘭橋」、過此橋往前行約 半個多小時、我們抵達猴硐老街探訪貓村。猴硐、原是一個被遺忘多年的純樸小鎮、貓咪的出現帶來了無限希望、人與貓在這裡譜出了一段段動人的樂章、放慢脚步來此散步、就能帶走滿滿的美麗和回憶。貓村裡的貓咪比人還多、它們在這裡很幸福、每逢週末假日、愛貓和拍貓人士蜂湧而至、為這小山城帶來不一樣的新鮮味!

幸福的貓咪

猴硐有個馳名的貓村、這裡貓比人多

我們在下午五點離開猴硐抵達碧沙魚港吃海鮮、回到台北已是華燈初上、夜幕低垂時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lphine310 的頭像
delphine310

玫園思語

delphine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